第四章 绿树遮荫终有期 天命所属望辈出(3/4)
作品:《迷殇遗志》源头就是小山包的那条大河,这河面不宽,水性一般的都能游到对岸,平日里不下雨也就几米深,可每当站在河堤望去,还是会有丧胆之怪念头,河的对面有片竹林,那里总有些村民去开荒。
大河里历年来不少溺水身亡事故,渐渐提高村民的警惕。
特别是上游的地带,河两岸是绿竹更是成荫,虽然美不胜收,但是这里人迹罕至,呆久了会让人感到一些凄凉。
听老一辈说这里的岸边曾经有一片很大的坟地,早些时候,人们修河堤给铲掉,他们将许多棺木通通挪到沟渠里架起了小桥,记得小时候还会踏在上面追逐。
村民还挖出不少古董,那时的人生活比现在穷苦多了,挖到值钱的古物都私吞也没人追究的,管它是谁家的祖坟。
他们还把所有的墓碑都用来修建河堤上与稻田联通的出水口,每当河水的闸门开启,水位下降到人可以进入去采集些贝类,都说里面的四壁均匀地布满墓碑,后来源生也进去了,的确如他们所说的,源生他们小孩子不懂事,只是为了图个好奇,进去都叫嚷着没啥害怕,然而大人就不一样,在他们的记忆里,一想到这些东西都会感到阴森与恐怖。
源生他们一家主要是有阿荣一番医术可以糊口持家,不需要有太多的苦力了,耕种的田就少了,也不到一亩地。村里还有保留着几位土郎中,但都是小打小闹,派不上什么用场,的确见过他们给人提供许多偏方都不见效,后来纷纷跑来源生家里求医。
阿荣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据说在几年在外的漂泊生涯期间并没有荒废他的行医的事业,正是在他所呆过的看守所里也救治不少病人,在当时也享有不小的声誉,看守所的长官们也因此也待他不薄。
大人们的闲聊中得知阿荣得罪了一些人,或许就是那些曾经想迫害他的人,他们总会阴魂不散地出现源生他们的生活中,以至于阿荣合计人处处都得谨慎对待,他告诉源生他们要少说话多办事,不要太意气用事,否则会招来横祸。
由此源生便联想到了小时候村里的那些政客,就是曾经向家里索要人事的人士,话说像阿荣这样的性情中人,处在这样关系复杂的社会也挺不容易的。
俗话说,人虽然有黑白两面,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在阿荣的业界里,他还是结识不少正派人士,他们并不会排斥像源生他们这样的外族人士,在苦难滋生的年代,在患难与共日子里相知相惜,见面时总会相敬如宾,这也是源生他们引以自豪之处。
阿荣在这村里呆的也有些年头了,心里头埋藏了许多话没对源生他们几个孩子提起过,只有祖母在空闲的时候,总会对着源生他们唠叨家事,后来才晓得外来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扎根落脚已经很不容易了,若不是因为安分守己地生活着,一旦出点差错,在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形势下,定会惹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阿荣作为一家之长,打心里就明白既然来此繁衍生息,就要想方设法安定下来,以便传宗接代。眼下也只有选择与这里的人结缘才是最妥当的措施,但首先得考虑下一代前途,最好要有一番事业,就像上流社会的那些人一样有所作为,这样才会带给更多人的幸福。
阿荣的母亲向来都比较迷信,有几次与阿兰协商过后,想带着源生他们几个小孩去了算命先生那咨询未来财运,源生他们只图个好奇,也便答应了。
当他们见到了算命先生,才发现他的眼神不方便,几乎是个盲人,但心却格外敞亮,他能通过与对方的对答,了解一个人的品行,还会替人家摸骨道出前世今生如何,村里人都说特别准。源生还记得他给自己的品评,大意都是这样:若是精心栽培,有番作为,那传宗接代不是困难,其实在阿荣看来还不如自己所说的,他认为教育下一代更重要的还是要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或许是因为阿荣操劳了这么久,加上他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天命有那么归所属的一天,是该考虑把家业也传承下去的时候了,于是有一天他把子女们都唤到了自己身边。
这一次的情景对话感觉到事情有些重要,阿荣单独和源生他们共处一室的场景还是头一回,那时源生高挑的身躯应当也是遗传了阿荣的基因,会比哥哥姐姐高出一小截,但第一次面对着眼前这位更加高大的阿荣,自己显得渺小了许多。
外面没有特殊的天气,源生望着卧室的窗台,庭院了只有祖母走动的身影,此时又是傍晚时分,阿兰也在院子里在搅拌着些饲料喂养着家禽。
就在此时阿荣挪动着自己的百宝箱,都说好几年都没有动过它了,只见上面都布满了灰尘,于是他用干净的抹布大体上擦拭着箱子,源生他们静静地守候在一旁,簇拥着默不作声。
随后阿荣从床铺的枕头底下摸出了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生锈的铁锁,从箱子里头取出了一叠厚厚的旧书本,那书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纸张明显都已经发黄了,那是用细麻绳捆绑着的,等他解开了绳结后一瞧,竟然发现有源生他们最崇拜的中国四大名著外,还有几本出版发行很早的杂志,上面残留着被老鼠或蟑螂啃咬过的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迷殇遗志 最新章节第四章 绿树遮荫终有期 天命所属望辈出,网址:https://www.254y.com/118/118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