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扬州风云(2/3)

作品:《日不落大中华

着了,快坐下”刘小六道:“谢总首领赐座”说完便规规矩矩的坐了下来张华汉问道:“你刚才说你们赚的钱很多,但我问你,我交给你们的任务办得怎么样了?你们该不会光记着捞钱了?”刘小六说道:“总首领的命令属下们怎敢忘记?我本来在扬州,听到消息您带队要打仗,就立即过来见总首领来了,开始得到消息您在运河上,但不料那运河的的江面被满清水师封锁了,我只好绕道,结果找到咱们的舰队后却发现你不在舰队里,是在这里,所以耽搁了些日子才来到这里找到您我的部下离开杭州北上以后,一到南京,我们就开始四处活动,看看哪里在征兵,哪个满清官员在招募家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一百多个弟兄混进了各将领官员的家里,甚至连达哈里的府中都有我们的一个弟兄,不过他是厨子,得不到什么重要的情报”张华汉兴趣盎然的问道:“哦?达哈里的家里有我们的人?他是哪里人?什么时候进的特别行侦队?”

刘小六道:“他是苏北一带的人,祖上世代都是厨子,烧得一手好菜前两年的时候,我去苏北办事,正好遇到他被几个青皮殴打,我出手相救,从此他就跟了我,也算是我手下的老兄弟了,绝对可靠”

张华汉微笑着说道:“烧得一手好菜?这下达哈里有口福了,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吃得下去吗?对了,我听说满清军水军里的主将是图海,不知道在他水寨里有没有我们的人?”

刘小六摇了摇头,说道:“属下也觉得奇怪,那图海原来的仆人家丁全部都在满清朝廷的京城,正是需要人手之时,但他却并没有从外面招人不过奇怪的是,他封锁运河建立水寨后没几天,水寨里就多了许多的丫鬟、仆人,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张华汉皱着眉,说道:“原来如此你刚才说你还派人混进了军队?混进去了多少人?在哪些部队?”刘小六说道:“约有两百个弟兄混进了军队,他们还在军中发展了不少的人,不过属下谨遵总首领和总队的命令,不敢随便将人招入外部人员,但他们绝对是可以一用的,现在据属下估计,我们能够控制的军队人数应该能过三千人由于我的辖地只是苏浙一带,所以混进的军队不多,也就是京城的禁军、图海的水师,还有一些趁着达哈里招兵的机会混进了他的部队”张华汉听到这里,眉毛一扬,问道:“什么?你说有弟兄混进了达哈里的部队?”刘小六道:“是啊怎么?总首领有什么疑问吗?”张华汉问道:“他们现在都是什么官职,有军官吗?”

“只有三五个下级军官,像什么伍、什之类的,其他的都是士兵,总首领如果想让他们策反一些部队,恐怕不行而且我听他们派来送情报的人诉苦说,在达哈里的部队里没有发过饷,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钱发,有几个弟兄嚷着要回来呢”刘小六看着张华汉无奈的说道

张华汉眼前一亮,问道:“那你现在能不能联系上他们?”刘小六道:“应该可以,以前我以老乡的身份去过达哈里军队中几次,都没问题不知总首领有何差遣?”张华汉眯着眼笑了

大运河就像一条彩练,横亘在中国的最东边,南起杭州,北达北京自从元代开通以后,它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南边的大米源源不断的通过这条动脉运到北方,而北方则通过它向南方回馈以毛皮、牛马、药材、土特产和煤炭等物除了用于物资的运输之外,运河还承担着南北化交流的重任,通过这条运河南来北往的才子佳人、人骚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又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情爱故事,这些事情有谁统计过?又有谁能统计的清楚?有谁还记得怒沉百宝箱的痴情杜十娘?有谁还记得“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倒霉李煜?

其实,运河开凿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战争,在这一点上,中外如一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河流的走向,大多数河流都是由西往东流,这就使得军队和军粮的南北运输变得非常困难,为了顺利的进行战争,各国各朝的统治者就纷纷开凿运河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命人开凿了邗沟,将江与淮河连接起来,通粮运兵,一举击败北方强邻齐国,并携胜利之威与晋鲁国君和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一度称霸中原对于夫差的称霸,邗沟功不可没,因而后来它也就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到了南宋,为了抵抗金兵南下,南宋在淮河南岸建立防御,而运河则成为最重要的运输命脉,可惜南宋君臣只知苟安,毫无进取之心,致使忠义之士心恢意冷,陆游的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道出了多少辛酸,多少无奈,而其中又夹杂着多少铮铮铁血之气

太平年间,运河之上舟来船往,熙熙攘攘,而运河的两岸又布满了民居、商铺、茶馆、酒肆,使得人们沉醉其中难以自拔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战乱和水患阻断了大运河,北边的东西运不来,而南边的货物也运不出去,而且黄河的泥沙使得运河淤积严重,有的地方已经不能行大船了

虽然战争是可怕的,但处于战乱中的人们总要继续奔生活,运河上的船夫也是如此,他们靠着在南方各处跑一些短途运输,还是能够勉强糊口的,所以在南边的运河上还是能不时的看到一些船,船上的船夫一边喊着号子,一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不落大中华 最新章节第九十五章扬州风云,网址:https://www.254y.com/64/6489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