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六章 第三个典型(1/2)

作品:《官途1

杨晓明把他选的名单递给李向东。

他说,第一个人,应当是没有争议的,民国初年就从国外回来办企业了。这种拼搏创业精力,这种爱国爱乡的精力都是值得所有市县人学习的,也包含市县藉的华侨乡亲。

他说,第二个人,是改革开放后,为故乡公益事业捐巨资的香港乡亲。诚实说,这个人物,在拼搏创业方面显得弱了,或者说,以前,宣传他爱国爱乡多了一点,说他捐了多少多少钱,办了多少多少公益事业。这个人物对市县的影响很大,不选进说不过往。但是,这次,可以在他创业上多下笔墨,多发掘他如何在香港创业,如何把企业自己的企业展成连锁店,展成跨国公司。实在,这也是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后面捐资支撑故乡。

杨晓明停了停,咳了一下,仿佛有些许信心不足的样子。在是否选定第三个范例时,他是迟疑过的,毕竟,这个范例没有十进五。本来,他是想在十进五的五个范例里再找一个的,后来在十个范例的简介里现这

个范例后,反而感到这个范例更具说服力。

然而,杨晓明很明确,这筛选十进五的人尽对不是他等之流的人,或许,还是某一个团体的意见,又或许,是李向东的意见。他把一个不能十进五的范例弄进来,也既是否定了那个人,那个团体的意见。这是非常冒险的。

最后,杨晓明还是决定按自己的思路把这个范例弄进来。他想,也许,正是由于自己的否定,才更显出自己见解的奇特。

杨晓明说,第三个人,也就是在十选五时,没被选进来的。为什么我要选他呢?前面两个人都是华侨港澳同胞,本土总得要有一个范例。我们弘扬的精力不是要大家到国外往离开故乡创一番事业后,再返回来建设市县。

杨晓明说,在十选五的五个范例里,也有两个范例是很有些说服力的,但是,分歧适盖棺定论的标准,而且,他们的成绩也就是这十几二十年的事,我选的这个人,却是一辈子都在拼搏都在创业。

杨晓明说,他所处的时代比较特别。改革开放没多久他就逝世了,可以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或者,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在十进五中落选了。

他说:“我认为,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时代不是每个人可以转变的,但是更要重视这个人在这种特别的年代里在干的事,所表现的一种精力。”

他说,这个范例,一直在农村的最基层,一直带领农民寻找一条致富的道路,从互助组、到低级社、到高级社、到国民公社这段时间,他信任这条正确的致富道路,带领农民一步一步向前走,后来现,这条路似乎行不通了,又选择了包产到户。

他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搞这种承包责任制,可想而知,要冒多大的风险?但是,他还是在村庄里偷偷这么干了,后来改革开放,证实了他的选择,他更是如鱼得水。改革开放后,他只干了十年。他的重要荣誉也这十年,他把一个贫穷的农村带到了一条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他说,放暑假的时候,我曾往过那条村,由于他打下的基础,现在这条村还是我们市县的第一村,种养植业蒸蒸日上,农民兴办的中小型加产业方兴未艾。村里人几乎都住上了小楼屋。听说,还是我们市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杨晓明说:“我认为,这次弘扬市县人精力,正是要弘扬这种精力。固然,他与那些华侨乡亲比,谈不上有多大贡献,跟那些得改革开放之先的企业老板比,并没有太多闪光点,但是,拼搏创业贯穿了他的一生,不管在什么年代,他始终在拼搏在创业,而且是带领着他那帮农民兄弟在寻找一条致富的道路。”

他越说越激动,脸涨得通红通红。

他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忽然感到已经够了,再说也重复了,重复反而显得自己没程度了,就停了下来,??脯却在一起一伏。

李向东笑了笑,问:“这不是你自己的意见吧?”

杨晓明愣

了一下。

李向东说:“这么短的时间,你能考虑得那么全面吗?”

杨晓明也笑了,说:“我找几个政治老师一起商量了一下。不过,第三个范例倒是我自己的想法。”

他说,暑假的时候,我的确往过那条村庄。我老婆有一个亲戚就是那条村的,我还在那里住了几天,听了他的事迹,感想很大,当时还想,我们市县本来也有这么好的农民带头人。

他说,当时还惋惜他逝世得早,否则,那条村还会取得更大的光辉。

李向东说:“听你这么说,我对这个范例也感兴趣了,有时间,真得往看一看,往听一听他的事迹。”

一边说着,他一边站起来,说,今天就谈到这吧,也不早了。你休息吧!杨晓明忙也站起来,说,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我往做。李向东笑了起来,说,我只是想证实,你是不是像你姐说得那么一无

是处,并没其他意思。你可别误会了。他说,今天,我被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途1 最新章节第七八六章 第三个典型,网址:https://www.254y.com/57/5753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