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荐本书——《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Аpxплaг Гyлaг)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本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在苏联公开出版本书的1989年之前,本书一直作为地下出版物在苏 联流传。

“古拉格”是由俄语中的ГyЛАГ音译而来的,而俄语的ГyЛАГ是一个缩写词,全称是“Глaвh yпpaвлh пpaвльh-pyдвыx лaгp kлh”,译成汉语意思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一些中国学者简单地将它称为“集中营”。这种集中营主要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的,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与教养”。

【图书信息】

作者:(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著,田大畏 等译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时间:

字数:

开本:大32开

isb:

定价:¥

【内容简介】

《古拉格群岛》的作者是索尔仁尼,他在俄罗斯是一个政治犯,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妥协过。在一个集权的国家里面,作为社会良心而存在的知识分子,始终是有一种懦弱的社会属性。这不仅仅是西方的问题,在东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我们也看到了知识分子懦弱的一面。可是,对于索尔仁尼来说,即使他曾经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憧憬而使他对政府的暴行保持了沉默的态度,可是单就这一部《古拉格群岛》就足以洗涤一切加于他的懦弱的说法。 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全书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历史溯源】

追溯古拉格的历史,它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1923年,在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特别劳改营,用来关押那些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为敌的政治犯、不同政见者,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及宗教界人士。自此之后,这种古拉格的模式在全苏各地越建越多,1935年已有14所,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达85所。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犯人带罪上了前线,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古拉格的数量减少了30所,只剩下58所。但到1947年又升到了70所。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夜,古拉格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全国共有170所,遍布各个地区和角落,织成了一张大网,罩在苏联的版图了。1954年,斯大林去世之后,极权统治结束,很多被平反,离开了集中营,古拉格的数量一下子减少了102所,只剩下68所。另外,在年期间,苏联内务部还建立了12个残酷监狱制度的政治犯特别集中营。

【作品评析】

古拉格现象

索氏在《古》一书中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均可查证),对一种运动及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展开了思考。这种思考是严肃和认真的,尽管不免带上一些感情色彩,但情感并未压倒理智,读者在其大段大段充满激情的责问和讽刺文字中处处可见到作者理性的光辉。作者引述材料一半是为了真实报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确无误地剖析那种运动和该运动之下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模式,索氏认为这种极权主义统治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表现为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一切我称之为“古拉格现象”。
本章已完成! 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 最新章节第693章,网址:https://www.254y.com/53/5383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