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祸根(1/2)

作品:《村里有鬼

赵氏丈夫拖儿带女,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弄着赵氏尸体去县衙递状纸,当时在金城县做知县的是个四川巴中人,姓薛名瑞字建邦。一嘴四川话,上了大堂才用半撇子京话,也弄的人们似懂非懂,不过此人为官到也耿直,也称的上清政廉洁,在金城县也算口碑不错。

赵氏丈夫及乡众乡邻,到了县衙让衙役进去通报,有告状的冤主前来鸣冤叫屈,那薛知县正与县衙里的主薄正商量有关征税纳粮的事,主薄也是知县的下属的一个九品小官吏。当时的大清朝有的县有县丞一职,也相当于知县的一个参谋吧,但据我考证当时金城县确实没有县丞,只有主薄一职。

对于清朝的知县,虽说有朝廷定夺,当时全国有1358个县,所有的知县其实还是有省里来调动安排,朝廷安排了省里可压下,那儿有调动省里也可确定去留。

据金城县当时的情况,县衙各职加起来也有150来号人,这主薄的来源可由当时的监生吏员宣课司大使兵马司吏目司狱府税课司大使州吏目府仓大使巡检典史道库大使中提拨。正说着话,有人报有案子了,有人来告状。

这薛大人一听,吩咐众人先散会,先处理一下案子。于是有长随跟着出来到了大堂。长随,也称长班,是县官普遍使用的家奴家人,但他们不是那种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婢,而是专门投身衙门以当奴仆为职业的人,他们与县官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人身依附性不强,并可以自由地择主,今日同李官一起上任,明日又可投奔张某衙门;他们的职责是帮办公务,不同于伺侯主人生活起居的奴婢,其从事的公务主要有门上司印签押司仓跟班值堂书启呈词执贴传话等。

衙役把赵氏丈夫领进大堂,其余人都在大堂门口等待传唤。薛大人见堂下站着一个老实巴脚,一脸悲痛欲绝的中年汉子,便问了问那镇那村的,姓氏名谁,并所为何事而来。

赵氏丈夫也简单地回了知县大人的问话,便把状纸递了上去,那薛大人看了看状纸,也点头称好。然后问:你们村这‘活阎王’太冒皮皮(四川话,不知天高地厚)了吧?光天化日乾坤朗朗竟然目无王法这分明是跟老子叫板,三班衙役,给我传嫌犯到案!

当时的大清朝所谓的三班衙役即皂壮快三班。是州县衙门一个庞大的阶层,最低级的组织。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快班司缉捕,壮班做力差,其实也没有截然分开,皂壮二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快班又分步快和马快,专管缉捕。所谓三班衙役,也只是个概称,实际上也不只三班,除了皂壮快三班外,还有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厨夫伞扇轿夫等,也属于这个阶层。

薛大人发了话,立刻有人去照办,并且不费什么功夫就把活阎王带了回来,那活阎王似乎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薛大人问话他也只是回答,赵氏出言不逊,辱骂在先,不慎失闹不好把自己搭进去。人家那亲戚根本与自己没在一个档次上,拾掇他一个小小的知县那简直是易如反掌,他琢磨了一下,慎重些比较好。于是说:嫌犯暂时羁押,待查明后再定。

就这样案子就被压了下来,很快活阎王的家人就把这事通知了京城里做官的亲戚。那亲戚也是挺恼怒,本来康熙大帝对法律还是相当重视的,你个活阎王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忙,你说你没事给我闹出人命来,你叫我怎么救你?

不管吧又是亲戚,将来回乡一提我是这个六亲不认,四六不懂的人,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可管吧我就要徇私枉法,闹不好我也受影响。唉,简直是混帐透顶!净给我惹是生非,你以为这大清朝是咱家的呀?

这国子监祭酒的亲戚发了一顿牢骚,也要想个周全之策,自己让人回金城县周旋也是不合常理的事,让活阎王家人捎书信也恐怕不妥,还是想个万全之策。

想来思去就想了到了同朝为僚的大奎先人大理寺卿,一来是同乡都是金城县人,二来他也是主管法律的最高长官,说出话来以较合适。平时他们也私交甚厚,对于互相的底子都比较了解。

这国子监祭酒的亲戚知道大奎先人爱财如命,便暗示活阎王家人送些礼物过去,并自己再去过去打个招呼,也许能躲过此劫。

当时清代的法定刑罚是笞杖徒流死五刑。清朝规定县官只有判决笞杖罪100杖的权力,但是地方官却私自实行法外之法刑外之刑,大搞刑讯逼供,而致死人命的事却屡屡发生。当时大奎先人很明白,对于在老家金城县当知县的这个薛知县,他是有所耳闻的。

他知道这个人为官还算清廉,也有嫉恶如仇的性格,这活阎王栽到他手里恐怕难逃法网。只有从速才可能把事处理好,当时官场上勾心斗角也很复杂,这大奎先人虽说是个贪财的人,但是前几年康熙爷惩治**的事也是让他记忆犹新。他收敛了好多,不再敢明目张胆的索贿赂。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康熙爷为了边关防御,特从朝廷中拨巨款给甘肃省安西县,建一座军事防御城。当时从朝廷派要员程金山父子,亲自监督此事。程氏父子领命到达这荒凉偏远的地方后,抬眼望去沙丘连绵千里无人烟.心想康熙帝日里万机哪还有闲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村里有鬼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七章祸根,网址:https://www.254y.com/39/3948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