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掀桌子的人(1/2)
作品:《锦衣豪雄》“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日之清谈谈老庄,今日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聋,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
“生不荷耡,长不习吏事,故书雅记,十窥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睹,上不与君处,下不与民处。”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仙佛之害,只蔽庸人,程朱之害,偏迷贤知。所以误人才,败天下事者,程朱理学也!”
随着林河在秀水县儒学的这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倒是让林河再度站到了风口浪尖上,这嘉靖一朝在大明实在是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张居正的变法从来都不是张居正一个人的思想,早在张居正之前,被后人称作昏君的嘉靖皇帝就曾经支持过变法,在大礼仪之争落定尘埃后,张璁这位在大礼仪之争中为嘉靖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浊流官成为了大明朝的首辅,而也就是在他手上,嘉靖朝初期开始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当然是卓有成效。
只不过在后世那本民科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这个公务员倒是一直孜孜不倦地黑着这位张璁张首辅,简直把这位张首辅给黑出了翔,在他笔下这位张首辅是一个心胸狭隘,恋栈权力,为了争得首辅之位不择手段的小人。
书中对张璁也是极尽讽刺挖苦,认为张璁不过是嘉靖皇帝手里的傀儡。在其致仕后,更是用了近乎人身攻击的语言:“嘉靖十年他退休回家,不久之后又跑了回来,几年之间来来去去,忙得不亦乐乎。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闹腾,却始终没人理他,正所谓:不怕骂,只怕无人骂。混到了骂无可骂的地步,也着实该滚蛋了。”
可以说当年明月是把张璁给黑惨了,塑造成了和一代奸相严嵩不分上下的形象。不过实际上这位张首辅死后谥号“文忠”,这差不多是古代文臣死后能够得到的美谥里的巅峰了。
被当年明月认为是张璁投机起家的大礼议事件是明朝中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从权力更替的角度来说,是嘉靖皇帝利用议礼来打击杨廷和等旧内阁势力,集中和加强皇权的一次权力的斗争。
而在大礼议之初,嘉靖皇帝完全是处于下风的,朝中众臣慑于杨廷和的威望,明知道强迫别人不认亲爹是不符合情理的,也不敢出来为嘉靖皇帝仗义执言。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那就是张璁。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张璁是一个投机分子,却完全忽略了张璁此时站出来所需要的勇气和正义感,要知道张璁并不是什么清贵翰林出身,他曾经参加了八次会试,好不容易才得了一个三甲进士,而这时他已经四十七岁了,他要面对的是三朝元老,势力盘根错节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及其追随者。
一旦失败,轻则丢官去职,葬送掉自己好不容易弄来的功名,重则丢掉性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张璁还是站了出来。
他上书给嘉靖皇帝,表明心迹:“初为进士,未尝受皇帝一命之寄,皇上亦未尝识臣为何如人,臣只因见得道理之真,故敢以一人犯天下之怒,幸赖圣明在上裁决,不然臣万死无益也。”
嘉靖与张璁在此之前并无交集,未尝受其一丝恩惠,他站出来和杨廷和辩论,纯粹是为了一个道理,不惜以犯天下众怒,得罪大多数朝臣。如果说这是投机的话,未免冒的风险也太大了。
张璁的上书对于当时窘迫的嘉靖皇帝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当时朝廷内大多数是支持杨廷和的,即使有少数人支持嘉靖皇帝也不出声。张璁虽然位卑职低,但他的上书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信奉心学的官员们站了出来,正式拉开了大礼议的大幕,让嘉靖皇帝经过一系列博弈后,彻底打败了杨廷和这些老臣,将权力收归手中。
因此嘉靖皇帝对张璁一直抱有感激之情,在刚接到张璁的奏疏时就说:“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张璁和夏言争夺首辅位失败后,张璁也没并没有像他之后的首辅如夏言、高拱、严嵩之类身败名裂,而是得以善终,死后得谥号“文忠”,赠太师,眷顾之厚,终始不替。
即便是后来的那另一位张文忠,张居正对于张璁的评价也非常高,在编纂《明世宗实录》时“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托之赞叹”。张居正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两人都是改革派,张居正从张璁的改革中汲取了不少教训,可以说张居正改革来源于张璁,如后来最出名的改革措施一条鞭法。
“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勘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
张璁主政以后,意识到了土地兼并带来的人品流失、赋役不均等问题,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问题,张璁下令清理全国庄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锦衣豪雄 最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一章 掀桌子的人,网址:https://www.254y.com/138/13884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