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回溯苏联的败亡细节(1/2)

作品:《学霸金手指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补贴和压缩成本的技术不如美国),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50年代平均增长10.3%,60年代平均增长6.8%,70年代平均增长4.9%,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

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原因就是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根源就是用于扩大消费品生产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竞赛或者进口更加廉价的进口消费品了。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地下经济了。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19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货币改革失败更关键。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

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让苏联群众的存款大幅缩水就是明抢老百姓多年辛苦劳动储蓄起来的购买力。这种明抢就让老百姓极度的不信任政府,导致了争夺物资和抢购消费品的高潮。货币改革之后的结果果真导致卢布大量从金融系统流入消费品批发零售系统,导致流动性爆炸和购买力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多年来民生物资匮乏的局面瞬间恶化到极点,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

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婴儿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仇恨。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恶化到了这种程度还能维持统治的无一不是先军政治的集权政府,苏联自废武功的搞裁军和自己往自己身上抹粪的思想自由化简直就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好在老李先稳住了军队,然后毅然让人搞死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可是因为急着完成经济支线任务,放松了对苏联舆论和苏联外交的关注,结果就让内部的蛀虫们发现了爆发临死前的疯狂的机会。

话往回说,苏联是需要经济体制方面必要的改革,以消除生产力发展与民众日益增长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时,80年代的里根政府不但在军事上有意加强了对苏联的威胁,而且在舆论上发起全力进攻。

cia不断在苏联gn(国民生产总值)nm(物质生产净值)数据上做手脚,告诉欧洲民众苏联不行了,然后再用美国之音,欧洲自由电台给苏联人民带去“问候”,告诉他们一个天堂般的自由世界。

苏联国内,最早迎合美国的就是知识分子,他们将好莱坞影片中的美国,里的美国,图片里的美国当成真正的美国,在媒体上为西方价值观鸣锣开道,质疑自己国家的体制,除了资本主义道路,别无选择。

苏共中央也是流年不利,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接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反腐,促进轻工业技术革新,加强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学霸金手指 最新章节第114章 回溯苏联的败亡细节,网址:https://www.254y.com/123/12326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