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决战导火索 一(1/4)

作品:《义利三国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整整一年,蒋通趴在河北没有任何军事动作。虽说他的集团现在身强力壮,消化能力极强。但是幽州精华五郡,一百二三十万人口的分量也确实不小。一口吞下去之后,也得花相当的时间来消化。

幽州的世家大族当年被蹋顿割了一批,这些年又被穷得叮当响的公孙瓒给祸害得不浅。不过对于蒋通来说,这些都远远不够。世家大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生命力比野草强得多。光靠刀剑来割掉一批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关键还得从制度上来引导、防范、限制。让世家大族失去无限制扩张的土壤。

青州、冀州这些年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口来说,由于青州、冀州的安定繁荣,使得普通百姓即便碰上灾年也不会大量破产。世家大族失去了大灾发大财的固定模式。青州、冀州的政府民政系统经过蒋通及其同志们多年的打磨,也基本能做到秉公执法,世家大族通过贪官污吏逼迫小农,驱使小农投靠世家大族求得庇护的途径也基本被堵死。所以世家大族大量扩张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就被堵住了。

而世家大族扩张的另一个要素,土地。也被蒋通通过均田制和占田令给压制住了:没有人口,你就不能取得均田。也不能无限制的占田。什么?你家佃农多?好啊,汉律,佃农的人头税是普通人的两倍,麻烦先交了来。哦,不好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每年都交。

所以蒋通治下的世家大族们就陷入了一个非常纠结的境地:要扩张庄园吧,就得给政府报很多很多人口。可是人口数量报多了吧?这人头税又不得了。而且蒋通还非常恶毒的规定,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庄园,是富户,加征户税。

人口、土地被限制住了后。世家大族唯一的优势就是家学渊源了。可是渤海师范学校这些年毕业生源源不绝,各地蒙学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建立。更让世家大族觉得恐怖的是,从建安二年起,教育向民间资本开放后,在兴办私学达到一定年限就可以立像的刺激下。因为青州新政而赚得坛满钵满的土豪们,也一窝蜂的开始兴办私学。而且土豪们的私学比起各个县的蒙学更夸张:除了全免费以外。为了吸引到足够数量的蒙童入学,有些学校还给就读学生补贴!

教育的垄断一旦被打破。世家大族控制的舆论和所掌握的话语权也就被削弱了。对仕途的绝对垄断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如此连番的限制下来,蒋通治下的世家大族也就和普通人差不多了。稍微有些差别的,无非是吃得好点,穿的好点,就学环境好点。手里的闲钱多一点。

“国家允许贫富差距的存在,允许极端富裕和极端贫穷的人同时存在。但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能太大。合理的社会收入形态应该是一个纺锤形,即极富和极贫的人都相对较少。中等收入的人是最多的。这样的形态是最稳定的。最危险的就是沙漏状。富的多,贫的也多,中间收入的少。这样整个社会就被割裂开了。这样的国家和社会就不稳定,稍微发生一点意外,就会导致大的变动发生。”

邺城皇宫的一间书房里。新任议郎冯博正对着皇帝侃侃而谈。而皇帝和皇帝身边为数不多的宦官,也听得非常专心。

“嗯,冯先生,是不是中平以前,我大汉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一个沙漏状?所以张角登高一呼,百姓百万景从?”

“陛下举一反三,果然聪慧。”

“那么丞相这些年在河北做的,就是努力的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不要拉得太大,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

“陛下一语中的。”

“嗯,朕听闻,冯先生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可是很不喜欢丞相啊。为何又服膺丞相的做法?”

“陛下,臣是不喜欢丞相。但臣绝不会因为不喜欢丞相就彻底否定丞相的一切。事实胜于雄辩,丞相治下的河北,百姓过得确实舒服。世家大族虽然被限制了很多。其实只要心不是太大,不要过分自私。还是可以活的比一般老百姓好很多。这一点,丞相是做到了。”

“那么朕再问一下冯先生。既然丞相做得如此之好,为何冯先生还是不喜欢丞相呢?”

“很简单。陛下。这些事情都是丞相自己做的,不是陛下让丞相做的。如此一来,百姓记挂的可不是陛下的好。”

冯博这话出口后,皇帝和一众宦官的脸色都不太好。过了好一会,皇帝在认真的看了看自己周围的人,发现除了冯博外其他人都是自己从长安带过来的后才开口说道:“冯先生,此话怎讲?”

“陛下。”冯博说到这里也慎重起来:“自古以来,立下丞相这么大功劳的臣子,是没法封赏的。这样的臣子,结局不外两个。要么不篡位,最后被陛下或者陛下的继任者反攻倒算,身死族灭。比如霍光。要么谋朝篡位,比如王莽。所以,陛下认为,您该怎么做呢?”

“……冯先生,你太放肆了。今天这话,到此为止。你退下吧!”

“喏,臣知罪。臣告退。”

看着冯博的身影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后,皇帝长叹了一口气:“张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义利三国 最新章节第一四六章 决战导火索 一,网址:https://www.254y.com/0/8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