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强兵的死亡(1/3)

作品:《日不落大中华

再次在一群卫兵保护下上了最高的瞭望塔的侯永锡看着下面残酷的战争,心里暗暗心惊,他虽然喜欢战争,也发动战争,他本身也进行着一场场的大战,可是,那所谓的战斗,全都不及这一次对于侯永锡来说,在他印象中深刻的一幕,也就是和满清军的战斗,毕竟那时候军队还不是装备着先进的火器,那还算得上是侯永锡的一种战争刺激,可是其它的,就乏善可陈了从其它的战争,说起来,除了人数的区别外,战术的思想,战略的运用,武器的装备,士兵的组织训练,一切的一切让战斗成了大人打小孩,奥特曼扁小怪物胜利是必然,这样的胜利,虽然侯永锡用大量的血腥屠杀来表明自己手里的军队的强大,可是他却在这场战争以前无法体会冷兵器战争中那你死我活的惨烈,那种血流大地,伏尸千万的悲壮,那种无数人仅凭着两个信念在一起打死打生生命在这一刻没有一点意义,所有的,仅仅只是“你死我活”这四个字而已甚至于已经麻木到了没有生死的概念比如说现在,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从下面冲上来的士卒们,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死么?那城下一层层厚厚摞摞的尸体又算是什么?可就是这样,到他们上的时候,他们就是要上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这才是最惨烈的战争人的生命变得不值一提,一切仅仅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那个所谓的目的,其余的都是其次

他的眼睛看向下方,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军士仍在发狂着,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军鼓没有停息,一批批的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士兵陆续的投入这样的战斗,感觉,似是没有终节在一般的情况下,打仗到了这样的时候,多少要停停,但是这这场战斗却没有停息,眼看太阳下山天渐渐的黑暗了下来,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军队仍旧持续不停的向城上发起不间断的进攻,换而言之,不会有任何的停顿

在冷兵器的军队里,有一种人很特别,他们天生神力,在军队里出类拔萃这时候冲上来的一名希瓦汗国的士兵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异数从理论上讲,如果中华帝有这样的力士,一定会得到军方的照顾,可是这个人是在希瓦汗国的军队里面在希瓦汗国的军队里,想要有高位,不是说你有力量,身体好,就可以的,只有你会阿谀奉承才行,正所谓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不无术不发愁,只要逢人不说真心话,全凭三寸烂舌头,马屁拍得你腿抽筋,老虎嘴上揩点油,东南西北混饭吃,坑蒙拐骗最拿手这种人才能得到好的位置

狗那么忠心,很多野狗有着独挑三五条狼的战斗力,但它们的食物却很多都是屎它们靠吃别的动物的屎来生存,这显然很可笑可是这并不奇怪就算是现在,仍有很多的人有着自己独特并了不起的才能,可惜他们的生活却是人不如狗如果每个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也不会有怀才不遇的这句话了这个希瓦汗国的力士是一个野蛮部落的人,和大多数野人一样,他没有名字在当时就是这样,很多野蛮部落的人并没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野蛮人力士的名字也就是一个外号,叫顶牛

顶牛是名字么?当然不是,这只是说这个人有顶住一头牛的力气而已野人就是没有名字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有很多贵人选择给手下人起名字的故事了,往往一个这样的名字,就让那些野人认可自己的存在,而付出自己的一生名字,就是这样的珍贵

顶牛他力气大,他拿着一把巨大的狼牙棒和一面盾牌,终于,在轮到他上梯的时候,给了身材短小的倭人胁从军军兵一个意外的惊喜一把狼牙棒来来回回的舞动,杀伤了不少的倭人胁从军士兵,三支矛钉在他的身上,但有两支给他用手臂挡住了,而他一把将矛竟然都给折断了虽然从形式上讲,这家伙死定了,但在短时间里,他还是死不掉的由于他的成功,跟着他冲上来的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士兵多了,而且与其他的被倭人胁从军很快能打下去的城头不一样,有了这个力大无比皮糙肉厚的家伙的阻挡,爬上城头的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士卒们越来越多,后来竟然冲上来数百人,发狂的顶牛正好借机会大显神威

“叭、叭??”几声枪响,原来是小次郎与他的燧发枪兵侍卫开枪了,再强大的勇士也顶不住火枪的威力,顶牛浑身中了数枪,他的头上也被射中了两枪,浑身是血的竟然还不倒下

几名倭人矛兵就手用矛顶住尸体一推,一个金山玉柱也似的壮汉尸体就这么从城头倒下去了

在小次郎的指挥下,倭人胁从军一个反冲锋将几百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士兵压在了城头边上,但是在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火枪兵的掩护下,倭人胁从军也在大量的被射杀着,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战士们趁此机会很快就发动继续的攻击一股股的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士兵不停的向上,然后跌下,在下面的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加的疯狂了,因为他们同样知道,再这样下去,最多一个时辰,这个尸体搭成的坡度就可以让希瓦汗国和土库曼的战士们直接往上入城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连梯子也不用了正在他们疯狂的时候,倭人胁从军的弓弩手和弓兵适时的给他们射下了一批箭雨,

这是小次郎好不容易指挥着所有剩余的弓弩手的一次齐射,五万多支箭矢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不落大中华 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章强兵的死亡,网址:https://www.254y.com/64/6489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