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李自成修路记(2/3)

作品:《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募一百来万的青壮工人,来完成《三年十万里修路计划》,但为了‘以工代赈,救助饥民’,单单在河南境内,就招募了足足150万的青壮工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竟然形成了一个人数可能达500万人的超级修路大军!

即便他们的工作效率不会太高,但如此庞大的人口,只用于河南境内规划的1万里长不到、3米多宽的公路网,再加几百座的桥梁,再加上华夏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哪怕只是使用肌肉力量修路,极小使用高效率的工程机械,这点工程量,最多半年就能干完。

考虑到这场旱灾饥荒还会持续很多年。

许家庄的道路规划团队,只得调整修路计划,大幅度提高道路等级标准。

比如原先规划的是五十年使用寿命,现在要提高到一百年。

原来规划路面最大单位承受力是十吨,现在要提高到二十吨。

路面宽度也要从3.5米宽,提高到了10.5米,最多可容纳4辆四轮马车并行。

桥梁的建筑寿命、承重能力、桥面宽度也都要提高。

话说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建设这么高标准的基建有必要么?

这不算多么夸张。

因为修路建桥所需的黄土、碎石块、铺在表面的石板,都可就地取材,只有修桥可能会用到一些钢筋水泥。

且人工成本极低。

征地更不要钱。

既然如此,为何不抓住这个时机,大搞特搞,免得以后就是像拓宽下路面,都会遇到极其棘手的征地难题(这类问题已经在南直隶出现了)。

……

加入到修路队中后。

杨大眼知道,他正在参与修建的,是一条从洛阳直达西安的主干公路工程,即“洛西公路”,其全长约700里(350公里),但分成了足足三十段同时施工,每一段都集中了上万人的青壮修路工,他是属于在‘巩县西段’上工作的工人。

工地上主要有六七个的工种。

分别是运土工、夯土工、凿石工、碎石工、推碾工、切石工、铺路工。

最轻松的当然是运土工、铺路工,但主要由女人来干,剩下的工种则没一个轻松的,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比如杨大眼就是一名切石工,要将一块块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大石头,切割成一片片手掌厚的石板,作为公路最表面的材料。

即便如此,杨大眼觉得这份工作算是比较轻松的那种,因为许家庄提供的那种切割机床,外形虽有些简陋,但采用的是锋利无比的金刚丝切割,切石头就跟切豆腐一样。

采用的是脚蹬式人力驱动,半天下来能累的两脚酸麻,丧失知觉,但挺过前面几天,后面就越来越适应,乃至是游刃有余了。

甚至他还公器私用,用这台机床,切割了不少的木板,再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居住环境颇为舒适的窝棚。

每天的伙食也非常不错。

有各种粉条、面条、玉米窝窝头、杂粮饭,都是不限量使劲吃,只要不浪费就行。

每隔两天能吃到一顿白米饭或小麦馒头。

每隔三天能见到一次肉,虽然只是肉丝肉沫,但好歹用肉眼可以看到。

……

傍晚,下工了。

吃完了晚饭。

并从工头哪里领了100文工钱的杨大眼,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工地供销社而去,出示自己的工人凭证后,在食品专区,买了三个大窝窝头(每个5文)、三个小馒头(每个5文)、三个土豆饼(每个5文)。

然后咬了咬牙,再买了两个白鸡蛋(每个15文),以及一块煎火腿片(25文)。

合计100文的工钱,就这么花了出去。

虽然这次的消费有点奢侈,但杨大眼还是安慰自己道:“没事的,我的钱花掉了,但喜妞的工钱可以攒下来,每天攒个五十文,等以后情况变好了,说不定都可以给儿子找媳妇了。”——这便是普通且伟大的华夏百姓,不管再累再苦,都能从指缝中抠出些钱来,能做到正向的积累,这几乎没有任何民族可比。

回到窝棚区。

弯弯绕绕,找到属于自己窝棚,而见到杨大眼回来,最小的女儿瑶儿立刻欢呼的道:“爹爹回来了,爹爹回来了!”

“爹爹!”

“爹你回来了。”

两个也早就提前下班的儿子也道(童工只要干半天活就行)。

杨大眼则弯腰钻进窝棚,走到半躺在席子上休息的母亲面前道:“娘,起来吃点东西吧,俺把晚饭带来了。”

“我不饿,早上的哪碗粥已经喝饱了,你给孩子们吃吧,他们还在长身体。”

母亲邓氏坐了起来,这是重复老一套的说辞,但她即便躺一天了,躺的头昏脑涨,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可见即便是一个老人,一碗稀粥提供的能量也是不够用的。

“娘,吃吧,俺一天工钱上百文呢,养得活咱一家人,来,把这个鸡蛋吃了,这块肉也是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最新章节第190章 李自成修路记,网址:https://www.254y.com/320/32059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