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门耀仕族(1/4)

作品:《误入贼船

注目华夏版图,有一条大河出生于陕西,成长于河南,扬名于湖北,她的名字就叫丹江。

丹江源头陕西秦岭,一路斗折南行,出陕西入河南,吞千溪纳百流,抵近汉水时已呈泱泱之势。

丹水挟秦风裹楚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了春秋,流过了秦汉,现今又流到了魏晋南北朝。当它流入东晋南阳郡顺阳县(今南阳市淅川县)时,其境内有一块界碑石,界碑呈三棱状,每面对应一个郡名。好奇人投足一试,便可一脚踏“三郡”。往西南踏是魏兴郡(今湖北省郧县),往西踏是汉中郡(今陕西省商洛市),往东北踏是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郡的顺阳县是丹江流往汉水的第一个隘口要冲。位于隘口要冲上有一座木桥,人称李官桥。这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但四方商贾云集,八方来财,而且名人辈出。就李官桥旁边的范家庄而言,随着丹江航运的兴盛而日渐繁荣,仅范氏一家,父子三人同朝为官,留下了赫赫英名。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正月,在冉冉东风吹拂下,冰冻稍解,冬眠的蛰虫开始活动,水底的鱼儿游近水面上的薄冰,水獭开始捕鱼,鸿雁由南而来。这个月,天子一不兴兵打仗,二不行使政令。因为兴兵打仗,挑逗事端,扰乱人伦纲纪,要遭天罚;行使政令则风雨不调,草木凋零,国家常会有火灾的恐慌。故天子要在第一个年日兴行祭天之礼。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为的是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融合,草木开始萌芽。农夫们趁势布置农事,先把耕地疆界修好,再把田间小路、沟渠贯通。安排好丘陵、坡地、洼地适宜种植何种作物,尔后教导子孙们种植五谷方法,并引导他们深耕细作,使得丹江口旁的田野里呈现一派田园风光。

范家庄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东晋朝廷重臣。官拜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爵武兴县侯的范汪范大人。

范汪家是个士族家庭,自从春秋初期的范蠡从这里走出为相后,范氏家族香火旺盛,后继有人,世代为官,人才辈出。至范汪时已是范蠡的第十代世孙。其父范晷,在世时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永嘉之乱后。范汪随父移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在那里他走向了仕途。儿子范宁,先后出任临淮、豫章太守。孙子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范汪于耄耋之年,携妻带子全家返乡。跟这里的百姓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

闲暇之余,范汪便如数珍宝地给儿孙们讲述起范氏家族的历史和范蠡的故事来。范氏家族的历史,大致是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今河南范县),遂为范氏。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因范氏在争斗中被智伯打败,其中一支南迁到南阳顺阳(今南阳淅川)定居下来。这支范氏兴起于战国初期,当时的范蠡由楚入越,被越王勾践委以国政,与文种一起帮助勾践励精图治,重振国家,攻灭吴国。后来范蠡弃官浮海至齐地,变姓易名,经商致富,定居陶地(今定陶),人称陶朱公,率先闻名于天下。至西汉中叶,又出现了度辽将军范明友。从此以后,南阳范氏都自称是范明友的后代。范汪常常以范蠡的荣耀谆谆教导儿孙们说:咱们的老祖宗范蠡在这里诞生后,曾在家里苦读等简册,对书中夏、商、周三代的禅让事典、政治文告、战争宣言、檄文誓辞、天文气象、地理贡赋和占卜之事都能加深领会,对千年以来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大事都十分熟悉。幼年时期,他就掌握了历史经验,还懂得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在中,他喜欢那些歌颂生产、劳动、祭礼、战争、爱情、友谊的诗篇。他天资聪颖,思想敏锐,领悟精深,记忆力强,对书中的内容烂熟于心,为以后从政、率军、经商、处世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范蠡的后人,在做人、处事等方面,要以祖宗为榜样,坐要坐得端,行要行得正,为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尤其是范蠡在定陶去世之后,人们对范蠡73年(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后人的评价是“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西汉张良对范蠡的“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的评价,使范汪更为引以为荣。

这天,范汪吃罢早饭,在夫人的搀扶下,走出庭院,穿过麦田,越上丹江口岸,站在高岗处眺望着远方。那一望无垠的丹水,那高低有错的山峰,那碧绿的原野尽收眼底。水面上,白鹤、黄鹂、春燕飞上翻下,剪裁着宜人的春光;奇山怪石倒立水中,时隐时现;田野里油菜、麦垄“哗哗”作响,牛群“哞哞”乱叫;农夫们高扬的锄头犹如千军万马,摆开阵势,欲与天公试比高。使得范汪不禁感叹道:“宁儿和泰孙为官在外,不知现在何样?”

夫人为范汪整整衣角道:“泰孙去年初夏回来省亲,不是说他爹从临淮调往豫章,一切都好嘛!”

范汪唉了一声道:“你我夫妻已是风烛残年,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服老不行啊!可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误入贼船 最新章节第一章 名门耀仕族,网址:https://www.254y.com/285/2853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