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1/4)

作品:《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专注于撰写《科学》文章。

终于,在周三下午的时候,他完成了文章的初代草稿版本。

许秋之所以这么赶,主要也是因为怕国内,或者国际上还有其他课题组在暗戳戳的憋大招,在关键时刻给他来一记背刺。

毕竟只要科研成果没有正式落地,什么变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科学》文章的标题是:“效率达到【16%】的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虽然现在现实中的效率还没有达到16%,但许秋先填上了16%,并高亮标注出来,之后如果效率更新了,可以再进行修改。

这也是许秋在给自己定下下的目标,只要效率一日不上16%,就一日不投稿。

本来,orrest课题组的文章如果不出来的话,目前的15%可能也勉勉强强够用了。

可惜,没有如果,现在,对方先发表了文章,那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做到显著强于他们,才有机会上。

不然,最后搞了半天,又只能发一篇《自然》大子刊,就白费这么多功夫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排序,和上次的《自然·能源》文章略有差别:

一作许秋,二作莫文琳,三作邬胜男,四作韩嘉莹,五作徐心洁,六作殷后浪,七作陈婉清,八作龚远江,九作魏兴思带通讯。

这次因为没有用到等激光分析手段,所以就没有带瑞典冯盛东他们一起,只带了龚远江。

一二三作没什么好说的,完全按照贡献程度进行排名。

学妹嘛,嗯……她通过一些“交易”,把自己排到了第四位上。

徐心洁和殷后浪,两个本科生,前者留在邯丹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参与制作叠层器件的次数更多,贡献比后者要大一些。

学姐基本上没怎么参加实验,毕竟她现在整天忙着工作,所以许秋把她挂在了最末尾,到时候让她帮忙改改文章。

就是希望她不要帮倒忙……

不要帮倒忙……

帮倒忙……

在初代版本中,因为全文被限制在了2500字左右,所以摘要部分的字数也被削减了,必须用简短的语言突出核心。

许秋只写了四句话:

“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许多优点,但其性能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光伏器件。”

“造成其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有机光伏材料的电荷迁移率低,从而导致有效层的厚度和有效光吸收范围受到限制。”

“这项工作中,我们在半经验模型分析的指导下,利用有机光伏材料的多样性,和易于调控的能级结构,使用叠层电池策略克服了这些问题。”

“最终,我们在二终端法双结有机光伏器件中,实现了【16%】的创纪录的光电转换效率。”

摘要部分比较简洁,接下来的引言部分,许秋同样精炼了语言,分为两段进行背景介绍。

其中,第一段主要是针对有机光伏领域现状的描述。

许秋首先吹了一波:“有机光伏器件因为其低成本、灵活性高,以及可大面积印刷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的选择。(1,2)”

这里他引用了两篇文献,一篇是发表在rog. olym. ci.(化学类综述,一区顶刊,影响因子20+)上的综述文章,另一篇是发表在《科学》上的短评文章。

一般能登上《科学》文章的参考文献,基本上也都是《科学》、《自然》、《自然》大子刊这个级别的文献,最差也得是和同等级别的文献。

通常《科学》、《自然》、《自然》大子刊的占比,会达到参考文献总数的50%之多。

这也算是文献引用时的潜规则:

投什么档次的期刊,就倾向于引用与之档次相当的同类期刊的文献。

背后的原因,是编辑对于引用同名期刊的文章更有好感。

比如你投,里面40篇参考文献中有10篇,10篇、,那编辑绝对非常的开心,文章被通过的概率就稍微高一些。

因为有的期刊编辑会有类似的业绩要求,需要影响因子每年提升多少多少。

尤其是对于新刊来说,前期的影响因子至关重要。

前期的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新刊的未来,如果新刊第一年只有2、3的影响因子,想要冲上10,达到一区期刊,基本上不用想了。

即使对于一些没有没有硬性业绩要求的期刊来说,他们的编辑总还是希望自己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越来越高。

当然,这种引用文献的潜规则,只是一种倾向,在实际撰写文章的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定夺。

比如,这篇《科学》工作中要用到-这种材料,那肯定就要引用对应的文献,哪怕对应的文献是一篇二区甚至三区的文献,那该引用也得引用。

但如果是在一些有多种引用可能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最新章节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网址:https://www.254y.com/245/24595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