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下一篇就投《自然》吧(求订阅)(1/2)

作品:《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 周五上午,许秋j2:idic-4f体系,《自然·能源》的文章初稿诞生,一共有七大亮点:

首先,最亮眼的自然是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3.33%,第三方nim检测结果为13.2%,这标志着有机光伏领域从常年的“12%时代”跨越到“超12%时代”。

第二,制备了大面积器件,即1平方厘米遮挡板下的效率数据,达到了10.24%,本来许秋设计的ito图案是2平方厘米,可以不用遮挡板测1平方厘米的,但2平方厘米下的这个数据只有8.73%,没有超过10%,数据不太好看,许秋就选择了1平方厘米破10%的数据。

第三,制备了厚膜器件,3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可达10.42%,5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仍然可达6.35%,大多数有机光伏体系做到500纳米厚,器件的效率直接清零了,表现出来的就是断路现象。

第四,提出了一套理论解释:相对于itic结构,idic-4f体系发生了侧链改变(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间位阻减小(dft结果)→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gi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cv、uv-vis结果)→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j-v曲线结果)。

第六,类似学妹之前h43:it-4f体系,j2:idic-4f体系给受体之间的homo能级差同样比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cv结果),也表现出优异的电荷输运性能(l、trl、tas结果),理论解释为idic-4f材料具有低的激子结合能。

第七,针对大面积、厚膜器件效率均破10%的现象,同样给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即idic-4f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很高,r-soxs结果表明聚集相的尺度达到30纳米以上,比传统富勒烯体系更大,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一番盘点下来,十几种表征测试,大多都串联了起来,只有tem和afm这样的电子显微镜数据没什么用,因为确实拍出来的图像就是白花花的一片,啥也看不出来。

于是,这两项表征,许秋在文章中稍微提了一句通用的话术,大概意思差不多是“结果表明,有效层的形貌不错”,然后就把数据丢到了支持信息中。

下午,许秋带着经由课题组里的每个作者、修改过后的文章草稿,前往218。

魏兴思笑容满面,接过许秋递来的u盘,说道:“来了啊,文章给其他人都看过了?”

“嗯,都改过一遍了。”许秋点点头。

“好,我来看看。”魏兴思光盯着电脑屏幕,大脑飞速运转,时而点评几句。

“嗯,标题没问题,突出了高效率、大面积、厚膜这三个亮点。”

虽然一篇文章的亮点可能有很多个,但在标题上不可能全部都写出来,那样就显得太过于臃肿了,因此,许秋就把最核心的三个亮点放在了标题上。

“作者……也没问题。”

这次的文章作者,有长长的一排,共计十位,分为三个工作单位:

其中,一作许秋,二作韩嘉莹,三作田晴,四作邬胜男,五作莫文琳,六作陈婉清,七作龚远江,八作冯盛东挂通讯,九作t?nu,十作魏兴思挂通讯。

考虑到这篇工作田晴和韩嘉莹的贡献都很高,前者负责了四项机理的测试,并且还优化了文章的图片,后者负责大多数的基础表征测试,以及器件的制备与测试,为了公平起见,许秋让她们两个猜拳,以三局两胜的方式决定文章二作的归属。

最终,学妹以二连胜的成绩喜提二作。

而龚远江、t?nu两位教授对这篇工作没太大的什么贡献,属于挂个名的类型,自然就没有挂通讯,就像之前魏兴思在漂亮国nrel研究时蹭到的几篇《自然》大子刊,差不多就是这样类似的情况。

看完标题和作者后,便是摘要部分。

魏兴思一口气把摘要读了下来,全程没有卡壳,给他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几乎没有什么找到什么可以修改的地方。

他不禁在想,如果什么地方都不改的话,我这个通讯作者岂不是没有一点作为,这样可不行。

于是,许秋就看到魏老师把摘要中的“indicate(表明)”改成了“reveal(揭示)”……

魏兴思又改了几个同义词后,满意的点点头,这才继续文章的正文部分。

平常许秋、魏兴思看文献的话,一目十行,只浏览关键信息,可能三分钟、五分钟就能读完一篇,但是现在自己改自己的文章,一篇article格式的文章,完整完5000+的词汇,没个半小时、一小时根本下不来。

好在,许秋现在写文章的功力已经不似之前刚进入课题组的时候了,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魏兴思的水平,因此基本不会犯比较初级的语法、时态问题,文章修改起来的难度降低了不少。

两个小时后,魏兴思完整的了两遍文章,包括小标题、每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最新章节382 下一篇就投《自然》吧(求订阅),网址:https://www.254y.com/245/24595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