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迎接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求订阅)(2/3)

作品:《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材料基本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很难拓展到其他领域中,那么想要登顶顶刊的难度就非常高,必须要取得非常突破性的进展才有可能。

而且,话说回来,并不是上不了的工作就不重要。

比如几乎不会收纯理论的文章,那么很多做理论物理研究的,他们更看重的反而是物理领域里的顶刊——( ),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有8左右,但因子高达200以上,也就是被引用次数超过200的文章数量超过200。

甚至不乏有研究者认为比《自然》还要强的,他们觉得上发的都是那种“噱头满满的实验进展”,没有纯理论研究实在。

总之,科研圈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玩法,没有一套恒定的标准。

另外,有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成名之后,也喜欢把自己做出的重要工作,就是那种可以发主刊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祖国创办的“垃圾”期刊上。

这也不是很奇怪,“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嘛。

文献完毕后,许秋总结出目前有机光伏领域文章的两大趋势:

其一,文章的绝对数量变多,之前可能一个发十几篇二区以上的文章,现在一个月可能发二十、三十多篇二区以上的文章,这表明这个领域的热度开始增加了。

其二,非富勒烯受体相关的文献比例变大,之前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的文章占比可能不足30%,现在都已经接近50%了,日后这个比例可能越变越大,毕竟现在富勒烯体系的发展几近停滞,没什么新的东西可研究了,而非富勒烯体系还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更何况从器件性能上来说,非富勒烯体系目前已经全面超越了富勒烯体系。

这两个趋势形成的背后,许秋开发出的体系,占了很大的功劳。

许秋在eb of science(os)网站上查询了一下最初发表在上的工作,目前实时被引用次数已经有17次了,估计等之后os网站更新的时候,这篇工作被评选成为高被引,甚至被评为热点文章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这篇文章,成为许秋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基本上是铁板钉钉了。

上一篇11体系的文章,到现在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已经变慢了不少,估计最多也只能达到百次引用的级别,而眼下这个体系的工作,许秋觉得有望走的更远。

对于【非生物、医学领域】的【非综述类】工作来说:

文章能被引用超过10次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多数工作都是0次、1次、2次引用,而且可能还是自己引用自己,毕竟从期刊的角度来说,影响因子能否破10就是一道分水岭,破10的期刊基本都是一区的期刊,具体到一篇篇文章上,也是类似的。

而文章的被引用次数破百,妥妥能够称得上是代表作了。

就算以及《自然》大子刊,影响因子也不过40,能够发表在上面的大多数工作,被引用次数都不会破百的,因为影响因子是个平均值,有些被引用次数特别高的文章,会拉动整体影响因子的上升,就和“我和首富人均资产过亿”一样。

如果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能够破千,那通常是引领一个细分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各个期刊上都不为多见。

要是一个学术工作者发表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基本可以吹好几年了。

因为达成这项成就的难度甚至比发主刊难,而且一般也要很长的时间去发酵。

就比如《自然》主刊,因子大约360,也意味着《自然》建刊以来,被引用次数超过360的文章数量超过360。

那么《自然》建刊以来文章被引用次数破千的数量,肯定是在360以下的,而《自然》一年收录文章数大约2644篇。

哪个难度更大,一目了然。

许秋觉得他这篇体系的文章,按照现在的热度,引用次数破百肯定毋庸置疑。

甚至还有那么一丢丢的概率,可以达到千次引用的级别。

至于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看同行们给不给力了。

这有点类似于种花家的“酱香型科技”,股市、基金、游资、机构抱团买入一只股票,这只股票的股价就会节节升高。

学术圈里也是一样,众人互相抬轿子,把一个领域的热度炒了上去,大佬可以多发好文章,而其他跟风的人也可以顺带弄几篇普通的一二区文章。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副作用,不像股市里最终会割韭菜。

如果说破千的文章是一个细分领域的开山之作,那么被引用次数能够破万,基本都是一个大领域的开山之作,并且通常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比如,差不多二十年前,1995年, udl和 eeger等人开创了有机光伏领域,工作被发表在《科学》上,那篇论文目前被引用次数为7000+。

这种级别的工作,被引用次数都没有破万,文章引用次数破万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还有文章的被引用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最新章节378 迎接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求订阅),网址:https://www.254y.com/245/245959/382.html